世上有些事情是亘古不变的,比如“人总是要死的”;

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处理死亡的方法,简单地说:死亡观、殡葬观。

在殡葬界,我们经常听到“继承传统”或者“突破传统”的说法,或者听到两种相反的观点在激烈地争论。然而“传统”是什么,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1.jpg

中国的“殡葬传统”是非常庞杂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的内涵是非常庞大的,无论“突破”还是“继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殡葬文化或者说中国的“殡葬传统”也是非常庞杂的,即使只说主流的儒家文化,也既有“生,以礼事之;死,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孔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曾子)的卓越思想的一面,也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回避的一面,更有追求隆丧厚葬的奢华的一面。

从埋葬方式上看,在孔子之前基本上是非常环保低调的“墓而不坟”(深埋不留坟头)。提倡孝道的孔子为了给父母合葬而寻找多年前去世了的父亲的墓穴费尽了周折,为了日后不再有这样的麻烦,于是开始封土起坟留坟头。人们认可这种殡葬理念,于是竞相模仿,持续至今。

这些年来我们推广火葬步履艰难,原因就是通常我们认为中国人安葬的传统是土葬。可是至少在宋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是流行火葬的。《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就是火葬,周围市民甚至武松对此也是习以为常毫无违和感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采用了古法的香木柴薪火化(现代僧侣多用此法)。可见土葬并非中国人安葬传统的全部。

当今中国,正处在居住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期,文化也在从农耕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中国传统加专政文明向多元民主文明的转型期中,改革开放是历史的趋势,殡葬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应该改什么?怎么改?向哪个方向改?这是我们以殡葬为职业甚至为使命的人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

2.jpg

殡葬改革的方针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还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党是把包括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在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目标的。这其实也是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殡葬改革的方向。

中国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916年北洋政府就颁布过《国葬法》,1930年国民政府也颁布过第二部《国葬法》,但这么多年过去,目前却还没有一部《殡葬法》。生老病死,人民生活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还无法可依,可见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不过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完善作为准法律的《殡葬管理条例》。

《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管理方针】可以看作是政府殡葬改革的方针,全文46个字照抄如下:

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实行火葬,改革土葬”,主要是针对“葬”;第二个内容是“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主要是针对“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内容的构成有个共同点:一项否定,一项肯定。肯定火葬,否定土葬;否定“丧葬陋俗”,肯定“文明节俭”。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3.jpg

火葬到底好不好?

“实行火葬,改革土葬”,其目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那么火葬是不是真的比土葬更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呢?一副土葬用的成人用棺木至少要占2平米土地,而一个火葬用的骨灰盒实际占地不会超过0.1平米,即使我国最常见的夫妻墓两个骨灰盒,再加上墓碑,有0.8平米也足够了。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火葬的确要比土葬节约土地资源。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火化要消耗能源,无论是油、电还是天然气。烧却一具遗体还是要消耗不少能源的(有不少火葬场为了节省能源提高效率而用铁钩子破坏遗体,那是严重有违人道的);而土葬虽然也消耗一些可再生的木材,但基本上是不消耗能源的。

其次火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少二恶英,而为了减少二恶英对空气的污染,对废气的二次燃烧又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虽然也有像日本的株式会社东京博善那样用火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那样极致的节能创新,但实际上火化热能所能够产生的电是远远比不上所耗费的能源的。当然在象征意义上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土葬的坟地如果不做硬化建设,那么几十年过去也就地上部分(封土坟头)什么也看不见,地下部分(遗体和棺材)也腐朽融化真的回归大地了。而火葬的墓地则大都做硬化建设,如果管理不善,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粗大垃圾(在日本已经存在这个问题了),既是对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也是对环境的视觉污染。所以说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土葬和火葬是各有优劣的。

但一般来说,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火葬的好处要多一些。除去骨灰占地面积小、便于保存和安葬以及长期管理、干净卫生可以避免一些污染等显而易见的优点之外,还因为逝者的形态转换快速明了(从遗体转换为骨灰),使丧属可以较快地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从而尽快地恢复日常生活。火葬即使是浪费一些能源,也还是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认可。

比如日本的殡葬法(《关于墓地、埋葬等的法律》,简称“墓埋法”)规定可以土葬也可以火葬,完全由国民自愿选择,然而他们的火化率竟高达99.99%(剩下的0.01%是因为居住在孤立的海岛上交通不便,不得已才土葬的)。台湾的法律也和日本一样,虽然由于受传统文化风俗的影响土葬还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毫无疑问火化率在不断地上升。可以说当今世界上除了传统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教以及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之外,人们大都倾向于选择火葬。

日本可以火葬也可以土葬,但火化率高达99.99%

4.jpg

比火化更重要的是“集中安葬”

62年前的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主席倡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并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名。我个人认为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火葬定为国策是很有远见的。

问题是要改变一种文化风俗不能操之过急。《殡葬管理条例》中明确写着“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可在很多地区,都将火化率当作官员考核的硬指标去推行,根本就不是“有步骤地”;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暴力执法,比如2012年河南省周口市的大规模暴力平坟运动、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强行推行火葬,导致多名老人为了避免火葬而自杀身亡,更有甚者某些地区强行扒出土葬了的遗体当场浇上汽油烧,这种野蛮行径严重地伤害了国民的感情,同时也涂黑了执政者的形象,背离了殡葬改革的初衷。

在“葬”方面,“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是没错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是达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比如,有些地区,部分国民在行政的高压下被迫火化了,但将骨灰盒拿回去又装在棺材里和从前一样土葬了。结果还是不仅占了和遗体土葬一样的面积,而且漫山遍野乱埋乱葬的问题丝毫得不到解决,不仅是浪费土地,还造成了严重地视觉污染,根本达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殡葬改革了这么多年,之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因为政策有失偏颇、至少是不够全面的。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将变为城镇人口,而作为城镇基本设施的公墓建设并没有到位,很多人是不得已才乱埋乱葬的。要想有效解决乱埋乱葬浪费土地破坏环境这一我国当前殡葬事业中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将殡葬管理的方针明确地定位为“实行集中安葬”,具体做法是:政府建设一些公益性公墓,再批准民间建设一些经营性陵园作为补充,严禁在合法的公墓陵园之外埋葬遗体或骨灰。这才是殡葬改革中“葬”的部分所要改的。

作为现代社会为民服务的政策制定,应该既有堵也有疏。目前的问题是既没有足够的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公墓远远不够,审批的经营性陵园也同样不够),堵的力度也不够大(只抓土葬,并不真抓乱埋乱葬),而且因为把全社会的注意力都片面地吸引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方面去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殡葬界混乱无序乱象环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5.jpg

什么是“丧葬陋俗”?

我们再来看看《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管理方针】里的第二个内容“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虽然也包括了“葬”,但主要还是针对“殡”的,也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否定性的“革除丧葬陋俗”,二是肯定性的“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那么什么又是“丧葬陋俗”呢?《殡葬管理条例》中并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说明。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应该继承的精华部分,又有腐朽的、应该摒弃的糟粕部分。但精华和糟粕都是由人的价值观而论的,有的因人而异,有的因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很难一概而论。丧葬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直面死亡(包括宗教)的传统,但还是有着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丧葬习俗的。可惜至少有三个因素使得中国的传统丧葬习俗不能正常地继续发展下去。一是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割断了传统,使传统出现了长期的断代;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放”使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三是数以亿计的人口大移动的中国乡镇化运动,使得农耕时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已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城镇生活,所以就必须“改革”。

改革什么呢?殡葬的主要内容包括:(1)遗体处理的方式;(2)埋葬的方式;(3)祭祀的方式。关于“遗体的处理方式”,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而关于“埋葬的方式”,这本是和“遗体的处理方式”同等重要的大事,却不知怎么被忽略了。从考古现场来看,自从人类形成了社会,就有了建公墓集中安葬的倾向,而有了城市和国家之后,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现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城镇化运动正在进行中,建设公墓集中安葬势在必行。应该马上制定国策:“实行集中安葬,禁止乱埋乱葬”。

大家都还记得孔子在他的弟子问他怎么尽孝时他是怎么回答的吧?“生,以礼事之;死,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孔子是将“祭”看得和“事”(侍奉)与“葬”同等重要的。“祭”就是祭祀、纪念,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和追悼,是一种只有人类才具备的高级精神活动。在殡葬活动中,这种精神活动既贯穿于殡和葬的行为中,又在殡葬活动完成之后独立存续(中国的清明节、墨西哥的亡灵节和日本的春秋彼岸盂兰盆节都是“祭”的集中表现)。

6.jpg

什么是丧葬陋俗很难一概而论

伴随着“祭”的情感活动的各种行为(习俗)比如布置灵堂祭坛、装饰鲜花蜡烛、上供果供饭、烧香烧纸钱烧纸货、摔盆提灯拎鸡打白幡、哭丧唱歌跳舞演戏......种种细节究竟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优良传统哪些是封建陋俗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而原则是合法而且不违背公共道德。在现代多元社会,极端地说,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做的就都是可以做的。

然而,这只是底线。在法律之上还有道德的约束。只不过法律是强制的,道德是自主的。某一种习俗是精华还是糟粕、是优良传统还是陋俗自有公众和舆论来监督评价,有生命力的自然会存留下来(比如烧香、守灵),而不符合时代需求的自然就会淘汰(比如人殉、长期居丧)。而法律的使命是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便利和保障。

具体到殡葬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全符合党中央所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和殡葬改革做得很成功的日本做个对比:

日本的人口约1.3亿弱,中国的人口约13亿强;

日本的火葬场共有1500座左右,中国的火葬场也是1500座左右;

日本的殡仪会馆约9000座,中国的殡仪会馆是......

7.jpg

由于中国建设殡仪会馆的门槛非常高(《殡葬管理条例》的第十五条【殡葬设施禁止性规定】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第二十条【殡仪服务许可】中规定“未经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展遗体接运、暂存、防腐、整容等经营活动”而事实上,除重庆等少数几个城市批准了一些殡仪会馆外,中国几乎就没有批准过独立的殡仪会馆!有也估计不会超过90座,不到日本的1%!

由于以上政策,中国的殡仪场所实际上只限于火葬场附属的一小部分空间,年死亡人口1000万的中国人的祭祀活动(殡),政策只给提供那么一点点的“合法的”空间,也难怪守了几千年灵的中国人现在连个守灵和告别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好不容易预约到了告别厅,也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一三一”(念一段悼词、三鞠躬,围着遗体绕一圈)草草了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这么多年内忧外患饥寒交迫艰苦奋斗,好不容易才实现了“仓廪足、衣食足”的小康生活,现在对包括人权和尊严在内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浮出水面,可是由于政策的滞后,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也正因为政策未能给人民提供平衡且充分的空间以及健康的优良习俗的引导,所以才出现了本来早已绝迹了的陋俗。对于人民的“祭”的需求,只有“堵”没有“疏”肯定是不行的。

人对亲人的遗体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恋恋不舍,另一方面是对遗体的恐惧和厌嫌,这两种感情在心里相互矛盾此消彼长。我们从电影《入殓师》里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亲人的遗体似乎毫无恐惧厌嫌,虽然也有生死观不同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日本的殡仪业者对遗体的服务比较好(化妆整容按摩纳棺不冷冻,使遗体卫生干净逝者表情安详),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对遗体的恐怖感和厌嫌感。在豪华优雅如星级宾馆的殡仪会馆里从容地守灵告别,很大程度上抚慰了丧属,帮助他们尽快回到日常生活。可见殡仪是多么富于人道主义,完全属于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是东亚国家,明治维新之前也是土葬,丧服也是白色的,出殡也打白幡撒纸钱,和中国农村的丧葬很像。明治维新以来全盘西化,日本人改白丧服为黑丧服,改烧纸为装饰鲜花,将殡仪从家庭改为会馆......使得殡葬活动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完全成长为一个现代服务行业——殡葬业。

另一方面日本的殡葬也并没有完全变为西方的殡葬,依然保留着烧香、念经超度等东方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兼有东西方殡葬文化的精华,令人刮目相看。平心而论,日本政府在殡葬政策制定上顺应民心为民着想功不可没。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受儒家孝道影响很大,自古以来就有“隆丧厚葬”的倾向。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排名很低,发展很“不平衡、不充分”。针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在殡葬活动上的奢华倾向,政府“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理论上是没错的。但事实上却似是而非。

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实际上是很不平衡的:火化政策极严格而具体(新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对墓穴面积墓碑高度也有非常具体的规定,似乎有失于严),而集中安葬却被忽略;对人民群众的“殡”(祭祀的一部分)的需求几乎就没有提供文明祭祀的空间,以至于一方面人民群众就有可能向着不文明的方向而去,另一方面因为釜底抽薪,也就根本不存在不节俭的问题了。

显而易见,当前中国殡葬事业除了需要“集中安葬”,还需要“集中祭祀”。政府应该制定国策:“实行集中祭祀,禁止占用公共场所扰民”。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

殡葬改革在墓地方面应该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绿水青山”;

殡葬改革的方针应该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集中安葬,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集中祭祀,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当前中国殡葬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集中安葬,集中祭祀”。

中国殡葬界的一项长期使命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殡葬文化,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殡葬制度方法习俗,并对全社会进行先进正确的生死观和殡葬观的启蒙”。(文章转自公众号:星之光设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