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向来是人们谈及便觉沉重的话题,旁观者面对它,往往只剩感慨与叹息。但在顺义区殡仪馆,有这样一位从业者,日复一日地与死亡近距离接触,默默护送逝者踏上人生最后一程,他,就是遗体火化师王亮。

王亮刚从学校毕业,便踏入了顺义区殡仪馆的大门,在遗体火化师这个岗位上,一坚守就是二十余载。回忆起初入行业时,他坦言内心满是恐惧。但凭借着一股坚韧劲儿,他日复一日地在火化炉前锤炼自己,逐步战胜了心理上的障碍。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心怀敬畏,他渐渐领悟到这份工作所承载的使命与深远意义。在后续的工作生涯里,他全身心投入专业技术的钻研。2013 年,顺义区殡仪馆火化设备迎来全面升级,王亮主动作为,带头积极学习新设备操作技能,迅速成长为火化组中首位全面掌握新型火化炉操作、焚烧炉操作以及后除尘操作技术的员工。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帮助组里的老师傅们攻克技术难题,带动身边同事共同进步。岁月流转,曾经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已蜕变成为服务热忱、技术精湛的优秀殡葬职工。即便身处这个鲜少被外界理解与尊重的岗位,他依然勇敢地跨越重重难关,坚定地一路前行。

遗体火化师的日常工作充满艰辛。火化高峰期时,一上午就要火化 30 多具遗体。尤其是炎炎夏日,火化车间宛如一个巨大的烤箱,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王亮时刻紧盯油量、鼓风大小,密切查看遗体焚烧情况。由于每具遗体的体型各异,所需的火化参数也不尽相同,这要求他必须全神贯注,不容有丝毫疏忽。每天,王亮要在各个炉门口来回奔走,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在遗体尚未出灰前,他早已大汗淋漓,仿佛刚从水中捞起,满脸满身都是汗水,身上的工作服一拧,便能淌出水来。而到了遗体出灰环节,他又得迅速来到温度高达七十多度的炉板前。当炉门开启,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手持捡灰工具,小心翼翼地将逝者的遗骨一块块捡起。在如此高温的炉板前,仅仅站上 10 分钟,身上的汗水便被瞬间 “烤干”。曾有一次,炉板温度过高,王亮在捡灰时,袖子不慎被烤焦,胳膊也被烫红了一大片。但他始终坚守在这个饱含温度的工作岗位上,热情四溢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工作服上布满了汗水烘干后留下的一层层白色盐花。

在火化人数呈倍数增长的日子里,冷藏柜几近饱和。王亮身为火化组组长,不仅要兼顾冷藏遗体的存取工作,还要负责每日的火化任务。即便发着 38 度的高烧,他也未曾有过一丝退缩,毅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迅速带领其他 6 名组员调整工作方案,重新分配任务,开启 24 小时无休的高强度工作模式。那段时间,他们忙得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个多月下来,王亮手机上每日五万多的步数,无声地诉说着工作的艰辛。肉眼可见,他的脊背开始微微弯曲,工作服也变得愈发肥大。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用实际行动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王亮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家属沟通交流。有一次,一位特殊逝者的家属来到殡仪馆。逝者是一名年仅两岁的宝宝,从火化技术角度而言,由于 5 岁以下孩子骨量过少,通常难以保证能留存骨灰。痛失爱子的年轻父母悲痛万分,此前跑了多家殡仪馆,均被告知无法确保留下孩子的骨灰,最终,孩子的遗体被送到了顺义区殡仪馆。孩子父母满含泪水地恳求道:“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住孩子的骨灰。” 馆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各部门协同合作,调集专业骨干人员商讨解决方案。火化组组长王亮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召集所有火化师制定火化方案,并安排两名有着 10 多年丰富经验的火化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孩子的骨灰最终得以完整留存。当将骨灰交到家属手中时,家属激动得连连鞠躬致谢,甚至拿出重金酬谢,但被王亮和同事们婉言谢绝。王亮诚恳地说道:“能帮家长留住孩子的骨灰,让他们心里好受些,这本来就是我分内的工作。”

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亮凭借专业的火化技术、热忱周到的服务,实现了工作零失误、服务零投诉,每年都收获众多家属的表扬与诚挚感谢。这些认可,既是对他过往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他在未来继续前行的动力。王亮常说:“想要做好殡仪工作,就必须始终秉持‘服务为本,精益求精’的理念,时刻设身处地为逝者及家属着想,尊重每一位死者,安抚每一位生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好生命终点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