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秋风微凉,海天相接处泛着淡淡的灰蓝。在天津港一处平静的码头,王春阳正轻声细语地安抚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老人紧紧攥着一捧骨灰盒,泪水无声滑落。王春阳蹲下身,与老人平视,耐心地解释着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那一刻,海风似乎都放轻了脚步。

这并非一场宏大的仪式,却充满了庄重与温情。作为天顺祥殡葬服务公司的一对一海葬服务专员,王春阳的工作,就是在这片蔚蓝之上,为生命画上一个宁静而体面的句号。

王春阳在海撒船上

从“避之不及”到“生命摆渡人”

十年前,王春阳还是个对殡葬行业充满忌讳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海葬——这种节地生态、回归自然的安葬方式。他被其蕴含的“生命源于大海,最终归于大海”的哲学深深吸引。然而,当他真正成为一名海葬服务专员时,才明白这份工作远不止是组织一场出海那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我们只是‘办事的’,但其实,我们是逝者与大海之间的‘摆渡人’,更是生者与逝者告别的‘守护者’。”王春阳说。他深知,对于家属而言,亲人的离世是巨大的情感冲击,而选择海葬,往往还伴随着传统观念的压力。他的角色,就是用专业和温度,化解这些压力。

王春阳像客户介绍海撒套餐

“一对一”: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王春阳最引以为傲的,是“一对一”服务模式。从家属咨询开始,到骨灰撒海,再到后续的纪念服务,他全程跟进,确保无缝衔接。

“王专员,我爸一直说想‘回家’看看大海,可他老家在内陆……”一位中年男士在电话里哽咽着。王春阳立刻记下老人的生平喜好,特意将出海路线规划经过一片老人曾工作过的海域附近,并准备了老人最爱听的京剧选段在船上播放。

“张阿姨,您放心,撒海时,风向、海浪、船只位置,我都反复确认过,确保骨灰能平稳、完整地融入大海,不会被吹回船上。”面对一位焦虑的家属,王春阳拿出海况图,逐一解释,甚至现场演示了骨灰撒放的流程。

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有人希望撒海时播放特定的音乐,有人想将亲人的照片和鲜花一同撒入大海,还有人希望将骨灰撒在特定的经纬度……王春阳说:“这些细节,对逝者是最后的尊重,对生者是莫大的慰藉。”

让告别更有温度

海葬仪式通常简洁,但王春阳总能赋予它独特的温情。他会在船上准备温热的姜茶,为怕冷的家属披上毯子;他会提前准备好花瓣、小纸船,供家属寄托哀思;仪式结束后,他会亲手将每位家属的名字和逝者的名字,郑重地写在纪念册上。

“有一次,一对老夫妻送别他们的独子。母亲几乎站不稳,父亲红着眼眶对我说:‘小王,谢谢你,让我们儿子走得这么安详,这么有尊严。’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王春阳回忆道,声音有些哽咽。

他不仅服务当下,更着眼长远。他建立了家属联络群,定期分享海葬相关的科普知识、生态理念,甚至组织小型的纪念活动。“让家属知道,他们的亲人没有被遗忘,大海记得他们。”

客户章女士对王春阳海撒的点评

“体面”与“安心”的双向奔赴

在王春阳看来,“体面”不仅是仪式的庄重,更是对逝者意愿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省心”也不仅仅是流程的便捷,更是情感上的托付与心灵上的抚慰。

“选择海葬的家庭,很多都是开明、有环保意识的。他们希望亲人的离去,能少些繁文缛节,多些自然与宁静。我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让告别少些遗憾,多些圆满。”王春阳说。

十年来,王春阳已为上千个家庭提供了海葬服务。他的手机里存着无数张家属的感谢短信和合影,但他从不主动展示。对他而言,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家属在仪式结束后,脸上那抹释然与平静。

夕阳西下,海面泛起金色的波光。王春阳目送着最后一艘返航的船只,轻轻合上他的服务记录本。明天,又将有新的家庭需要他的帮助。他深知,这片大海,承载着无数生命的终结,也孕育着无尽的思念与希望。而他,将继续做那个默默守护在岸边的“摆渡人”,用专业与温情,为每一个生命,送上最后的体面。